媒体视角|科创板开市两周年系列报道(二)

时间: 2021-07-23

科创板两周岁:市值突破4.9万亿,“硬科技”烙印更深更亮

  7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随着铜锣的敲响,大全能源、瑞可达两家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至此,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313家,截至下午收盘,总市值超过4.9万亿元。科创板打造了一个“硬科技”企业的高效资源配置平台,打通了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衔接,“硬科技”的烙印,更深更亮。

  两年的科创板实践,以注册制试点带动的资本市场系统性改革,深刻改变着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投融资实现动态均衡,好公司能获得好价格,投资者有获得感,市场各方归位尽责,法治建设实现顶层设计。

“硬科技”的试验田

  一组数据可见:资本与科技的融合产出了较好的典范。从融资额来看,科创板两年内实现IPO融资额3800亿元,占到同期A股总融资额的43%。成长性来看,科创板公司2020年和今年一季度,七成以上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显著高于市场整体水平。研发投入来看,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2.61%;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值达到18.9%,远超A股其它板块。


  一张图谱可见: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布局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趋势高度吻合。300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都集中于六大战略新兴行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近八成。集成电路(占比35%)、生物医药(占比25%)领域已形成一定聚集效应,去年全球新增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上交所排名全球首位。在半导体、软件、生物制药等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

深化改革的“新市场”

  科创板建设与发展的两年,是以“注册制试点”为引领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启动的两年。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理念,推动科创板建设从系统性迈向纵深,带动了发行、上市、交易、治理、退市等一系列环节的结构性改革。

  投资人有获得感。一年前,作为科创板第一只代表性指数科创50正式发布,至今涨幅超过50%,在境内外主要股指中处于领先地位。科创板公司的硬科技属性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市场运行平稳,交投稳中有升,交易秩序良好。目前科创板累计开户数789万户,今年上半年科创板日均成交额320.6亿元。

  投资者结构逐渐完善。今年以来,科创板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显著提升。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占比稳步提升,目前专业机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比例为41.7%(沪市主板为16.6%),较去年底提升3个百分点。科创板的国际投资属性也在不断加强。今年以来,已有12只科创板股票首次进入沪股通标的,16只科创板股票分别纳入富时罗素、明晟(MSCI)核心指数体系。目前外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666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15%。

  更制衡、相对均衡的市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在科创板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审核端,一方面“硬字当头”,把好企业入口关;另一方面加大上市条件的包容性,降低发行成本、形成明确预期。今年以来,科创板企业从受理到上市委审议平均用时132个自然日、审核用时45天,审核周期接近成熟市场,审核淘汰率始终保持在17%左右。发行端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申报即担责”的责任意识,引入“保荐+跟投”的利益绑定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两岁的科创板,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重任、助力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使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点,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改革,应进一步聚焦服务“硬科技”的核心目标,以结构可持续实现发展的可持续,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真正成为科创企业聚集的成熟市场。

  (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顾智义)



 

科创板开市两周年 “建制度”营造高水平生态体系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交所鸣锣开市,一个全新板块诞生。而今科创板开市已届两年,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311家,总市值47759.6亿元。科创板IPO融资3805.85亿元,超过同期A股IPO融资总额8842.92亿元的四成。

  今年6月举办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指出,两年来,我们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理念,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项重大改革平稳落地。从目前的情况看,改革整体效果较好,符合预期。

  一项突破拉动整个体系升级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绝非简单的发行制度变化,而是市场格局与监管生态的全面升级。

  上交所副总经理卢文道认为,科创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再造了发行上市领域的“营商环境”,科创企业上市更容易、发行上市更可预期、发行上市定价更自主。

  “在科创板规范化制度框架下,传音顺利完成IPO融资。”传音控股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之后,公司在信息披露、企业合规运营、‘三会运作’等方面能力均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和留存力度。”

  科创板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例如,金山办公、奇安信等32家软件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君实生物、微芯生物等22家生物制药公司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

  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向记者表示,芯片产业链分工不断细化,行业轻设计(Design-Lite)运营模式升级,设计公司将专注于芯片定义、架构、软件/算法、市场营销等,并将前端和后端设计、量产管理等外包给设计服务公司。

  绿的谐波有关负责人称,公司核心产品谐波减速器是高端装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应用领域将从工业机器人更多拓展到数控机床、医疗器械、新能源等。

  风投资本加入科创“同盟军”

  科创板的设立,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效而长期的资本融资场所,也为参与早期投资的风投资本新增一条优质退出路径,这有助于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2018年,由于政策变化,各类资金的入场通道受到限制。调查显示,2019年大多数中小VC/PE(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减少或停止新基金的成立,参与投资活动的机构数量相比2018年减少三成,创投交易数量减少48.05%,交易总金额骤降44.51%。

  在注册制逐渐放开的政策红利下,创投机构退出通畅,整个行业迎来春天。投中研究院今年2月一份报告称,2020年,境内外上市的565家中国企业中,386家背后得到VC/PE机构支持,渗透率高达68%。创投机构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是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

  “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渗透率超过90%。科创板在上市标准上对财务指标、股权结构放宽,在退出方式上增加非公开转让,将有利于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类资金的退出。”天首资本总裁李月婷认为。

  上交所副总经理卢大彪在近期一次论坛上表示,一些原本难以在境内上市的科创企业,现已在科创板成功发行上市。科创板推出后,VC/PE等创投资本“投早、投中小、投科技”的特征更加明显。

  分析人士称,科创板开市以来的创新交易机制安排和非公开询价转让制度,引导创投资本有序退出,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持续加仓,实现了长期投资与风险投资的有序“接力”。

  资本激励中国科研体系崛起

  “科创板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中国的科研体系崛起。”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表示。

  7月1日,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提交注册。早在2013年4月,清华大学批复同意将30项化学机械抛光核心技术以知识产权出资入股,组建天津华海清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并将清华方持有的股权40%按比例奖给3位主要成果完成人——路新春34.125%、雒建斌31.875%、朱煜34.000%。其中,朱煜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教授。

  类似于朱煜教授这样的激励故事,正在科创板市场不断上演。据统计,近三成科创板公司实控人为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背景,20余家科创板公司为海归人才创业,还有中国电研等6家公司是科研机构转制而来。科研人才兴办实业,有效带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

  记者注意到,交控科技、铂力特等企业背后,有高校系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相关研发成果不断向实业领域加速转化;科前生物2016~2018年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为6.48%、8.44%和5.52%,公司28项发明专利中,13项为科前生物与华中农业大学共有;泰坦科技为科研工作者、分析检测人员提供一站式科研产品与集成配套服务,其产业下游涵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企业研发检测等部门。

  芯源微董事长宗润福表示,芯源微的研发主体是就地取材,立足辽沈装备制造基地的人才和产业配套能力,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以顾问和引进人才等方式不断充实提升研发团队。

  不难发现,高校科研力量为企业发展贡献资源,企业设立又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渠道,彼此形成一个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朱凯)



 

科创板两周年 制度创新与科技转化且行且歌

  7月22日,A股科创板迎来两周岁生日。两年间,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彰显出科创板锐意改革的活力与魅力,也是一张“硬核”成绩单。

  这两年,科创板共受理663家公司IPO申请,311家科创公司成功登陆,远超同期上市的主板公司数量。截至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78万亿元。

  这两年,科创公司募资总额达到3789.66亿元,且有167家占比超半数的科创公司首发超募,超募资金合计973.62亿元。

  这两年,科创公司上市速度屡屡刷新,中芯国际从受理到成功注册,仅用时29天。平均来看,科创板公司从受理到上市委审议总体用时156天,接近于境外成熟市场。

  这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侵扰,A股公司业绩增速小幅放缓,但科创板公司净利润年化增速高达91%,领跑市场其他板块。

  这两年,市场化的融资支持科创公司进行大量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一季报,科创板公司整体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明显高于创业板的5%和全部A股的1%。注册制改革助力科技与资本的良性互动,目前有90%以上的科创板企业在上市前获得创投资本支持。

  这两年,已上市科创板企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芯片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和产业突破形成有效支撑,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短板逐渐补齐。

  不难发现,科创板正在各个维度不断创造奇迹,板块内公司在科创属性、融资能力、成长性、业绩韧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发展态势良好。科创板“试验田”也收获了制度创新的成果,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顺利落地,制度创新与科技转化且行且歌。

  当然,迅速崛起的科创板绝不会“躺平”在功劳簿上,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她注定会带来更强有力的突破。

  首先,科创板在制度创新上将继续践行“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一是上市标准将多维化,继续淡化单一的盈利指标;二是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其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三是完善、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不断强化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职责;四是退市标准比主板更为严格,速度更快。

  其次,科创板公司在技术转化上还有很大努力空间。正如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所言,通过打通科创行业募投管退全环节,更好促进科创资本形成,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再次,科创企业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方面需要持续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夯实自身价值。企业创新需依靠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营、管理能力,需要一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队伍,需要稳定的盈利能力,需要一套完整的内部治理机制。

  最后,科创公司亟须做好市值管理。科创企业上市后,股价往往一步到位,估值相对较高,其股价短期回撤压力增大。面对如约而至的解禁潮,上市公司需要警惕股价波动的风险,积极理顺价值与市值的关系。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赵学毅)